2019年7月1日 星期一

文華高中選修課程-哲學思考與媒體識讀

圖文:郭晉吾/本會校園人文思考課程教師
本人很榮幸在鄭福田文教基金會的贊助下,在文華高中哲學期的哲學選修課擔任教師。這次以能對媒體的各種面向的識讀做主題設計課程,從哲學的知識論角度解釋區別事實、意見、信念開始,接續討論如何判別假新聞,以及網路的匿名性會造成的影響,建立對資訊的基本判別能力與標準。然後再以真相如何呈現為主題,從倫理學出發討論媒體的責任與社會意義,最後以性別議題為例,檢視報紙新聞產生的不公平,並談及基本女性主義與性別平權理論。同學們大多認為沒有想過新聞能有這麼多解讀面向,是從未有過的思考方式。
同學上課情形
 
郭晉吾老師(中)課後與同學們大合影

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

高雄中學哲學課程―認識自己與性別意涵

圖/文 楊婉儀(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兼所長)

        鄭福田文教基金會與中山哲學研究所共同辦理的「高中校園人文思考課程」,這學期於高雄中學開設:「悠遊於思考、創造與欣賞歷程中的哲學課」。本人很榮幸帶領中山哲學研究所的同學們,以本所致力發展的歐陸哲學思維為經,跨領域研究為緯,共同設計哲學跨領域教學教案。以行動展示哲學不僅是知識,更是持續發生中的動詞,著重反思、釐清概念,帶領思考者脫離固有思考習慣的限制。以下以「認識自己與性別意涵」課程為例,簡述我們的教學歷程及方法。
心理測驗後留給同學3分鐘,讓他們思考在測驗中呈顯的自己與
一向以為的自己之間的有沒有落差?以及為何有這樣的落差?
藉此呈顯認識自己的必要性,引發學生自我探問的動機。


        認識自己相傳是刻在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的三句箴言之一,故而我們的哲學課以探問自身的行動為起手式,並將討論帶向當下的重要議題:性平問題。課程首先透過心理測驗讓學生進行自我探問,接著一起閱讀柏拉圖〈饗宴〉中的一小段文本,共同探討性別與愛等議題,再以1903年沃特豪斯作「厄科與納西瑟斯」,探討自戀以及與他者間的情感關係。課程目標著重於,讓學生體驗發現自己、參考文本、形成問題、共同討論、給出屬於自己的答案等作為動詞的哲學的發生歷程,藉以扭轉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。
讓一位同學畫出另一位同學所描繪的完美的人,
呈顯出想像與現實的落差,藉此反思想像與現實的關係。

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

哲學著作選讀討論@科園實中

圖文/楊舒淵

         在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推廣的高二哲學選修課,至今已連續開設6學期,頗獲學生好評與行政、教師、家長支持。本學期的「哲學著作選讀討論」,筆者帶領25位同學閱讀他們票選出的《斷臂上的花朵》與《正義:一場思辨之旅》。《斷臂》涉及種族隔離政策、轉型正義、性別平等、以及憲法、大法官解釋等等對人權的辯論,《正義》正可補充理論面向。不過為了避免只把思、辯當作智力遊戲,於是安排了校外教學「臺灣的白色恐怖記憶」,走訪白色恐怖景美園區、六張犁墓區不義遺址,期望同學更能站在「人」與「歷史」的立場,感受並思考「同理」與「理性」的助益與極限。
平時的課堂,同學認真發表見解並接受不同意見的洗禮
校外教學,受難者張則周教授講述六張犁墓區不義遺址埋藏的記憶

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

遇見蘇格拉底@台中女中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圖文/郭晉吾、游明珠

       鄭福田文教基金會與台大哲學系共同辦理的「高中校園人文思考課程」,本人很榮幸這學期在台中女中游明珠老師的合作下以「遇見蘇格拉底」為題擔任教師。我們在學期初簡單介紹什麼是哲學後,請同學們自由提問,並從這些提問中設定出可以貫串的脈絡,作為這學期授課的主軸。如同蘇格拉底對各個主題做反覆的詰問,上課過程中強調的也是幫助同學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澄清概念,並建立起邏輯一致的論述;高一的同學們也從剛開學的青澀逐漸變得敢於挑戰,並發展出自己的觀點。


       游明珠等幾位老師的積極參與也讓課程進行得更順利,並給予了非常多的班級經營幫助,是非常難得的經驗,也是同學們能集中精神的助力。
學期初同學在分組討論過後上台發表自己思考過的各種疑問

上課過程中同學們討論如何形成意見


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

讓哲學得以發揮@台南女中


 圖文/陳子欽、杜嘉玲


            哲學是什麼?是大學教育的學科嗎?

         一句簡單的應答,有時過了一輩子,也思考了一輩子。每當看到種種事物的背後,好像都存在著道理,細細琢磨,即便是沒有想得很通透,但卻都發散著哲學力的奇效。有人說,哲學的場域只屬於學術象牙塔中,不可輕易褻玩,也不容易探尋;更甚者更言哲學處事,多一分則俗,少一分則淡,往往將哲學規劃的有境界更有體系。要我說,哲學是一門思考的學問,哲學力則是一則思考的過程。鄭福田文教基金會所開設的「高中校園人文思考課程」中,台南女中所展現的不僅是哲學學理所呈現對於問題的理解與回應,更重要的是,如何理解?如何回應?在課堂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夠滿足當代青年學子,師生互動所產生之哲學力便展現在其中。


台南女中應用倫理學授課中


學期末,任課的杜嘉玲老師與同學們一同留下紀念的合影

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

校園思辨力課程@台南一中

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圖文/周詠盛

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由本會與台大哲學系共同辦理的「高中校園人文思考課程」,很榮幸這學期能夠在台南一中負責哲學課程,我們所開設的課程內容,除了介紹哲學理論以外,更注重的是對問題的理解與回應,尤其是論證的表述與評價。一個學期下來,確實能夠看到學生在這方面的進步,但我也注意到,並非所有學生都對我們設定的哲學問題感興趣。我認為,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分組討論不同的意見,應該比較能兼顧課程目標和學生興趣。不過在我們的義務教育中,強調的是「解決別人給你的問題」而非「自己提出有意義的問題」,後者可能是我們在教授哲學課程時,更應該注重的一個面向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講解電影與哲學」這門課的上課方式。

期末報告,這組同學做了條理清晰的圖表。

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

思辨力課程@中山女高


圖文/鄭合修

          由本會與臺大哲學所合作的高中哲學課程計畫,是由研究生進入高中,帶領高中生一同進行哲學思辯的特別課程。

        一反老師講解、同學死記的學習模式,研究生除了提供理論資源外,討論地位跟所有同學都是一樣的。我們介紹理論、討論時事、追問每一位參與者「你為什麼這麼認為?」在哲學一連串「為什麼」的追問中,刺激同學給出自己的理由與想法,並進一步帶領同學反省生活與這個社會。

        這樣的課程進行方式已經持續三年。在中山女高、新竹實中、中一中、南一中等校,成為學校正式特色課程的一部分。在南寧高中則以社團課程的方式進行。


現在是同學發表意見的時候啦,請寫在黑板上

老師會協助同學釐清意見,再進行討論